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约占接受胃镜检在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提高,50岁以上者发病可达50%。
在中医临床上,慢性胃炎患者常诉以“心下痞满”(即胃脘部饱胀满闷为主的自觉症状),但也常兼有胃痛者,就诊时往往多有较长的病史,且缺乏系统的治疗,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就其主症来说属于中医病证学的“胃痞”胃胀”或“胃脘痛”的范畴。
对于胃炎的治疗,可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按摩、食疗等综合疗法。
1.生活方式(饮食+运动+情志)的持续改进
2.针+灸(中脘可调小肠和大肠的蠕动;足三里可解除幽门痉挛,加强胃收缩,促进胃排空,针刺足三里、中脘可使胃酸增加,对缺乏胃酸之治疗有帮助;针刺公孙、内关、梁丘则能抑制胃酸分泌,对胃酸增高之患者可选用)
3.古法按摩+现代设备理疗(中脘穴,作环形按摩,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增强胃肠分泌功能,减轻胃肠淤血,改善血循环,有助于脾胃运化、解痉止痛)。
对慢性胃炎治疗宜早,疗程宜长,以使更多患者获得康复。从目前治疗情况来看,慢性浅表性胃炎约有30%可以好转,约50%长期保持不变,约有20%转为萎缩性胃炎。轻度萎缩性胃炎约有30%可逆转为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肠化生(大肠型肠化)或(和)不典型增生者有癌变可能,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约为2.5~7.4%,也有报道对本病随访15年以上癌变率为10.6%。故对萎缩性胃炎应定期作胃镜检查,一般轻度者两年一次,中度每年一次,重度至少半年一次,以便及时观察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医院赵庆德主任医师,从事医学四十多年。能对胃炎进行独到的精准辨证论治,见效快、疗效好。胃炎和胃痞,胃脘痛,反酸,嘈杂相关联,我们认为胃炎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是比较复杂的。但是,他却总结的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在他的临证过程中,无论望闻问切查的那一个环节,都在践行证着他倡导的十六字方针:辨别寒热、分清虚实、认识气血、精准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