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
经常能听到有些克制的姑娘说
“不能再吃了,不然胃要被撑大了!”
没错,
很多人都认为胃就像一个劣质气球,
经常往大了吹,就会越来越松,
甚至有爆掉的危险;
而如果总是不去吹它,
橡胶会老化,胃也会渐渐萎缩。
那么,
我们的胃真的和气球一样脆弱吗?
首先
胃不会越饿越小!
我们的胃是个具有超强伸缩弹性的「袋子」,呈现出可爱的英文字母「J」的形态。
一个人饿着肚子时和吃饱时,胃囊的大小有所不同,这很正常,但「胃容量」本身是不变的。
我们把普通成年人正常吃饱饭后的胃囊大小(注意是正常吃饱,而不是撑到扶墙而出),理解为通常的「胃容量」。
一般而言
人在完全空腹的时候,胃大约有毫升;
正常吃饱饭之后,可以达到~毫升。
也就是说,
人在空腹和正常吃饱饭这两种情况下,
胃囊的大小差异可以高达16倍。
那为什么很多人会感觉吃得少了,
胃就会缩小了呢?
其实是心理和生理上的多种因素导致的。
有时候,当每顿饭都越吃越少,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成了习惯之后,就很容易产生错觉:是我的胃小了,所以我吃不下了。
这就好比得了重感冒之后一下子就没胃口了一样,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并不能说,你得了重感冒,于是你的胃容量就缩小了。
其次
胃也不会越撑越大!
做胃部手术是要求空腹的,
所以是最佳的观察胃大小的时机。
这个时候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
就算不同人的身高有挺大差异,胃的大小真的没差太多,男人的胃和女人的胃也没差太多。
比如,咱们中国人属于东亚*种人,男人的胃一般是毫升,女人的胃是毫升左右。
虽然知道了这不会改变胃的大小,
但是,
你可以又要问——
长期吃撑或饥饿会改变胃容量吗?
我们的胃是一个肌性器官,意思就是它是由肌肉构成的一个房子,而且是好几层肌肉。
胃壁最内层是各种胃腺体细胞,能够分泌胃酸、蛋白酶原及一些胃肠激素。胃壁里的几层平滑肌之间存在肌间神经丛,一直在周期性地进行发放电冲动,维持胃壁的收缩,使胃在平时就处于一种轻度收缩的状态。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容量约为50mL,在高度充盈时呈球囊状,容量可达2L。
胃从上到下分幽门部、胃窦部、胃体部、贲门部、胃底部,但其实我们进食的时候,即使吃再多的食物,大多也只是局限在胃窦部和胃体下部,其他部分是没有食物的,主要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
当我们进食的时候,胃会出现容受性舒张,就是胃的容积变大,为容纳食物做好准备,同时胃内腺体分泌增加,排空延迟,蠕动增强,为的就是让食物在胃内充分和胃液混合,将食物形成食糜,一定程度上消化蛋白质,为下一步在肠道的吸收做好准备。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短,而含蛋白质和脂肪多的食物停留较长,混合食物一般胃排空时间为4小时~5小时。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三餐的间隔。
当食物排空后,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态,胃壁内的肌间神经丛不断的发放基础性的电冲动,维持胃处于一个轻微收缩的状态。
所以不管是经常吃撑或者饥饿,都不存在将胃容量撑大或者缩小的问题,因为胃的形态根据有没有食物,有多少食物,本来就是不同的,我们的胃具有非常良好的伸缩能力。
经常吃撑或饥饿很伤胃
即使无论吃撑或者饥饿,胃容量既不会被撑大,也不会饿到萎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任自己的饮食,想吃就吃,想饿就饿。
相对胃本身的形态,我们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