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7/12 9:15:0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占慢性胃炎的10%——20%。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烧心,上腹持续或间断性腹胀或隐痛,少数患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等情况。慢性萎缩性胃炎分自身免疫性(A型)和多灶萎缩性(B型)两种,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肠化生”范围越广,癌变危险性高。胃粘膜萎缩在组织学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化生性萎缩,即肠上皮化生(肠化)或假幽门腺化生:二是非化生性萎,即单纯萎缩。肠化的分型尚未统一,一般分为完全性小肠化生、不完全性小肠化生,完全性大肠化生和不完全性大肠化生四种亚型。过去,学术界认为不完全性大肠化生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较大,但目前更强调重视肠化生的范围,即肠化生分布范围越广,发生癌的危险越高。另外,一个可怕的事实是,萎缩性胃炎可以没有症状。不少老百姓认为,萎缩性胃炎属于比较严重的胃病,自然会有比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其实不然,患者的症状与胃镜检查所见和病理结果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能患有较严重的萎缩性胃炎,相反,有显著不适症状者未必会有胃粘膜萎缩。根据国内外10年以上的长期追踪观察,胃癌的发生于萎缩性胃炎病程的长短和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即病程越长,程度越严重者发生率越高。大多数学者认为这种演变过程是: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胃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