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胃癌患者超过40万,死于胃癌患者近30万,发病患者也逐渐趋于年轻化。
而说到胃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定是大家深恶痛绝的:它感染率高,易传染,一人患病,全家“遭殃”,还可诱发胃癌……
不少感染者都十分担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否一定会得胃癌?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究竟该不该彻底根除?根除后怎样才能避免再次感染?
1,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一定会得癌?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螺旋形,简称Hp。其生存能力极强,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平均感染率约有60%。
1,Hp:1类致癌因子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寄生在幽门、胃窦等部位的胃粘膜上,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产生*素,破坏胃黏膜。久而久之,就可以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有数据显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患者,70%会发展成慢性活动性胃炎,10%表现为消化不良,15%~20%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
此外,Hp感染还会使胃癌风险增加4~6倍,可导致原发性胃癌,以及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而初次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年龄较小的人,胃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因此,早在年,幽门螺旋杆菌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了1类致癌因子。
怎样检查幽门螺旋杆菌?Hp的筛查方法可以采用呼气试验、血清学方法或粪便抗原检测。Hp的血清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可与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同时进行,更适用于胃癌筛查。胃黏膜严重萎缩的患者使用其他方法检测可能导致假阴性,血清学检测不受这些因素影响。
呼气试验(13C或14C)是临床最常用的非侵入性试验,具有检测准确性较高、操作方便和不受胃内灶性分布影响等优点。对于部分Hp抗体阳性又不能确定是否有Hp现症感染时,呼气试验是有效的补充检测方法,适用于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粪便抗原检测对于Hp筛查也有积极意义。
根除Hp可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根除Hp可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可逆转萎缩,但难以逆转肠化生。在胃萎缩或肠化生前根除Hp,阻断了Correa模式"肠型胃癌演变"进程,几乎可完全消除胃癌发生风险。已发生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者根除Hp,可延缓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进展,也可不同程度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因此,根除Hp的最佳年龄为18~40岁。
Hp感染是目前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根除HP应成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根除Hp的治疗方案中至少包含2种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会使肠道菌群在短期内发生改变。
研究结果发现Hp根除治疗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发生的变化可在2个月后恢复。
因此,开展Hp的规范根除不会带来不良后果(抗生素滥用、耐药菌播散、肥胖、GERD、IBD、过敏性哮喘等)。既往有研究认为Hp对于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有保护作用,近期研究提示这种保护作用并不存在。
国内共识目前推荐铋剂四联(PPI+铋剂+2种抗生素)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根除Hp治疗方案,均采用10~14d疗程,根除率90%。
将疗程延长至14d可一定程度上提高Hp根除率,但鉴于我国抗生素耐药率可能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如果能够证实当地某些方案10d疗程的根除率接近或超过90%,则可选择10d疗程。
新型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断剂(potass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