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小满后五日,时值滂沱大雨,“陆氏针灸”第四代入室弟子、医院针推伤科主任吴耀持教授风雨无阻来到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临床实际病例,为华阳青年中医师们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现分享病例如下:
*某,男,39岁,因“阵发性咽喉堵塞感2年余”求诊。患者2年前因某次辅导功课暴怒后出现咽喉堵塞感,伴胸闷、头胀头痛,当时未予重视未行治疗。近2年来,每每动怒或发脾气后便觉咽喉部与膻中处堵塞感明显,时有咽喉部与胃部灼烧感,且自诉大怒过后会有一股气从少腹上冲至颈前区,但不影响吞咽功能。曾因工作原因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工作与精神压力较大。平素性格温和,畏寒肢冷,喜温喜热,夜间睡眠时常因四肢冰凉而转醒,睡眠质量不佳,劳累后常感项背拘急、腰酸乏力。年2月以来,患者行针灸、汤药等中医治疗后,自觉畏寒肢冷情况明显改善,夜间不再因为四肢冰凉而转醒,但少腹气逆感和失眠症状常因情绪波动而反复发作,严重时伴有上腹部隐隐作痛感。素闻陆氏针灸疗效神奇,故慕名求诊。查体:神清气平,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舌红苔薄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弦细略数。
辅助检查:(.8.7岳阳)电子胃镜:反流性食管炎(A),浅表性胃炎伴局灶糜烂。胃粘膜活检: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活动,HP(++)。(.6.19华东)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左叶囊性结节(TI-RADS:2);两侧上颈部多发淋巴结。(.2.19华东)电子鼻咽镜: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
西医诊断:1、反流性食管炎;2、慢性胃炎;3、慢性咽喉炎;4、甲状腺结节;5、慢性鼻炎
中医诊断:奔豚气(肝郁痰凝)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化痰,降逆散结
下为吴耀持教授给予的针灸处方:
体针:肝俞、胆俞、宁神(神庭下1寸,奇穴)、合谷、期门、日月、气冲、太冲;临证加减:心烦失眠,加百会、安眠、神门;上腹隐痛感,加中脘、足三里;咽喉不利,加天突、膻中。
按语:
奔豚气病为古病名,在现代中医学属郁证范畴。古有肝气奔豚与肾气奔豚。《金匮要略》有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又云“奔豚,气上冲腹,腹痛,往来寒热”。吴耀持教授认为,本案例为肝肾气逆型,其病因病机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痰湿交阻、寒水上逆相关。肝气郁滞,初起多实,且易挟热、挟痰,当以平肝理气降逆;久病必虚,伤及脏腑,当以扶正祛邪,健脾化湿。故活动期当治以清肝利胆,降逆散结;缓解期当疏肝解郁,健脾理气。在临床治疗上,活动期可采用“开四关”。所谓“四关”,即手脚之合谷与太冲穴,两个腧穴、四个部位,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吴教授指出,本案例活动期治疗时医师双手可同时在两侧合谷与太冲穴上行捻转泻法,可迅速起到疏肝利胆解郁、宽胸理气、镇静安神之效;也可选用五腧穴子母补泻法,根据“实则泻其子”原则,取行间、少府,行针刺泻法;另可取足阳明胃经之气冲穴,具有理下元、散厥气的功效。在缓解期时,可采用陆氏针灸治疗慢性病的一大特色——“俞募配穴法”以调补脾胃。针对该病例,可取肝俞与期门、胆俞与日月,以达疏肝理气之效;还可配合朱氏一指禅推拿手法,起到调和阴阳,宁心安神助眠的作用。吴耀持教授还指出,除了针灸推拿治疗外,汤药对奔豚气病的治疗也十分有效。临床可选用半夏厚朴汤、二陈汤、小柴胡汤等进行加减配伍,可重用柴胡、厚朴,以达降逆平冲,理气开郁之效。
最后,吴耀持教授向大家传授了陆老在取俞募配穴时的临床经验,可先针刺背俞穴,进针后用止血钳将针体90°弯折,嘱患者平躺,再取正面幕穴,如此即可同时取俞募两穴,缩短治疗时间,为患者带来便利,令在场的青年医师们大开眼界。
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