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
“医生,我得了萎缩性胃炎,是不是癌症?能不能治好?”,很多患者朋友拿到胃镜及病理报告后都会这样的疑问。
其实慢性萎缩性胃炎只是胃癌的一个相关因素,但它不是胃癌,绝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预后良好,癌变的概率很小,所以大家不要过于担心。但是在生活上要多加注意,需要积极治疗,要防止进一步发展成为胃癌!
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常伴有肠腺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维生素缺乏、胃十二指肠反流、不良的生活方式等,这些因素会导致胃粘膜的慢性炎症,炎症日久不愈,就可能会出现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等病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生率会升高,病变程度也会加重,故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老年胃粘膜的退行性变,是一种“半生理”现象。生理状态下,腺体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死去,腺体是不可再生的,萎缩一个少一个,只要没有病态反应,就属于是正常现象,不需要担心它会不会癌变。即使出现了萎缩和肠化,也不要过于担心,首先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它,其次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者药物治疗来延缓腺体萎缩的过程。
萎缩性胃炎有哪些症状?
本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等,可伴有食欲不振、嘈杂、嗳气、泛酸、口苦、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其病理的严重程度与症状之间无相关性。
萎缩性胃炎有哪些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以下病因有关: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二、胃十二指肠反流
正常状况下,胆汁被分泌到十二指肠,随肠道下流,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如果胆汁向上反流入胃中,就叫胆汁反流。胆汁反流入胃损伤胃粘膜的保护屏障,降低胃粘膜的自我修复能力,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引起胆汁反流的原因有胃肠动力、年龄,吸烟等因素。
四、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怕了吧?请用公筷!是最重要的病因!幽门螺杆菌可分泌一些*素以及酶等物质,对胃粘膜造成直接损伤,经久不愈,就会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而且HP的感染程度与胃粘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五、其他
免疫因素、缺铁性贫血药物、重金属接触、不良饮食习惯等对胃粘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检查
1.内镜诊断:可见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或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2.病理诊断: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或肠化即可诊断。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认识
萎缩性胃炎主要归属于中医学中的“胃痞病”、“胃脘痛”、“呃逆”等范畴,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不调、素体脾虚等。病变主要在胃,与肝、胆、脾关系密切。其治疗目标是延缓或阻止病变的进展,降低癌变风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治疗
1、改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规律饮食、戒烟戒酒;
2、调整心态: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二、药物治疗
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黏膜病变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当有根除幽门螺杆菌并具有杀菌指征时,应该遵医嘱规范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2.对症治疗
胃动力不足者,可用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盐酸伊托必利和多潘立酮);伴胆汁反流者,可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铝碳酸镁片等);若有明显进食相关的腹胀、纳差等消化不良等症状者,可考虑应用消化酶制剂。
3.中医药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中医中药在整体观念的理论指导下,结合辨证论治,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不但能改善症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胃黏膜病变。
上海中医院消化内科(脾胃病科)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取得了良好疗效,深受广大患者好评。我们拥有优秀的内镜团队及早癌检查最先进的蓝激光内镜,可开展胃肠镜常规检查、早癌筛查和内镜下微创治疗。临床应用内镜下诊疗技术、西药结合中药汤剂、膏方、穴位敷贴、穴位注射、艾灸等中医传统治疗手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脂肪肝、炎症性肠病、胃肠息肉、胃肠道癌前和胃肠道癌症术后状态等病,专科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临床疗效满意。
门诊
1、*天生主任医师
周一、四上午,延安西路号
周二上午,新华路号
2、江伟俊副主任医师
周四下午,新华路号2号楼2楼
周五全天,延安西路号
3、普通门诊
周一至周五全天
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