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位宝妈咨询我说家里有人查出幽门螺杆菌(Hp)阳性,问要不要给宝宝检查或者是注意啥?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该死的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Hp)是在胃黏膜定植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极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难以自发清除,容易造成持久或终生感染。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约半数人有Hp感染或感染病史。
下面这两位是发现幽门螺杆菌的学者,两人因此获得了年诺贝尔奖
我国Hp感染率平均为59%,因此Hp检查结果阳性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在“中国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网页的首页上有三句话:感染了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引起一系列相关疾病。这三句话足以说明Hp感染是关系到公众健康的大问题,它是引起某些临床疾病的重要原因。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居住条件、职业、水源等有关。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多于发达国家,农村多于城市,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以池塘水、井水为水源的地区多于自来水地区,医护人员也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其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可以是口到口(共用餐具、水杯),胃到口(胃里反流到口腔),还可以是粪到口(幽门螺杆菌可随大便排出),在以前老百姓吃的多是井水或者河水,这样很容易出现粪口传播;记得小时候喂养宝宝时(估计现在也有这种现象),老人都是喜欢先把食物嚼碎了再喂给孩子,这样也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所以,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家庭聚集性,像结婚3年以上的夫妻,一方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则另一方有80%、孩子有60%也是幽门螺杆菌阳性,如果家里有一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基本上全家幽门螺杆菌检测都会是阳性。另一个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接触幽门螺杆菌的机会大大增多,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也随之提高。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很多人并没有明显症状,但是有些人感染后会引起某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Hp的长期感染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等胃肠道疾病,同时与胃癌、胃黏膜相关的淋巴瘤、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恶性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年在日本召开的幽门螺杆菌胃炎全球共识会议,正式将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定义为传染性疾病,并且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不良的一线治疗。在国内只要Hp阳性不管患者有没有症状,医生都可以给与根治。但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加上我国聚餐进食习惯,根除后的再感染机会也很多。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指出,两大类人群强烈推荐根除Hp,另有十大类人群推荐根除Hp,具体请看下表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最佳时机是胃黏膜处于非萎缩状态。因为,胃癌的病理发展可概括为: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在胃黏膜未萎缩前根除幽门螺杆菌几乎可以完全预防胃癌发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萎缩可以逆转,但肠化生不会逆转,故胃癌的一级预防是根除幽门螺杆菌。《AlimentaryPharmacologyTherapeutic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得胃癌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六倍。快速治疗幽门螺杆菌有助于减少可能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损害。这可能有助于降低胃癌和其他疾病风险。
胃癌患者可能存在的症状:
◇腹部疼痛或肿胀
◇食欲不振
◇恶心或消化不良
◇容易出现饱腹感
◇呕吐
任何存在这些症状的人都应该及时就医。这些症状也可能是由其他条件引起的,所以需要适当的医疗诊断。
Hp的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根除幽门螺杆菌,一定要注意“联合、足量、规律”。治疗要规范,一次根治,减少复发,注意预防再感染。严格禁止给予单一抗生素蜻蜓点水式的用药。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如果患者正在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抗生素,应该停药2~4周再实施方案。初次治疗时要选用疗效好的药物和方案,尽量一次彻底治疗,减少耐药。至于具体治疗方案,应该找有经验的消化专科医生制定,不规范用药容易导致治疗失败以及耐药发生,因此不建议自行买药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如果要复查,应该在停药4周后进行呼气试验。不建议复查幽门螺杆菌抗体,因为即使感染的幽门螺杆菌根除干净了,其抗体在体内仍会存在半年以上。
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项
在平时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尽量少聚餐,水杯子要专用。出去吃饭尽量用公筷或者分餐,家里人如果有Hp阳性的,最好全家都查一查,如果都是阳性建议同时治疗,治疗期间最好采用分餐制。平时没病不要乱吃药尤其是抗生素。
未完待续……
maqiangpku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