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胃癌死亡率为何这么高?
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年全国癌症统计数据,胃癌粗发病率为29.31/10万,死亡率为21.16/10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三位。
死亡率如此高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发现的胃癌约90%都是进展期胃癌。
早期胃癌如果及时治疗,5年生存率可超过90%。
而进展期胃癌与早期胃癌相比,浸润更深,还可能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当肿瘤细胞已经在身体内扩散,即使做了手术,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30%。
胃癌早发现和晚发现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能更早地抓住胃癌的蛛丝马迹,将它扼杀在萌芽阶段,胃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02
谁需要早期筛查?
根据专家共识,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一条者需要做胃癌早期筛查
01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02
HP(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03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04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05
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03
怎么做早期筛查?
胃镜和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胃镜的检查费较高、相对有创,因此可以首先采用非侵入性的方法来筛选出高风险的人群,再通过胃镜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化筛查。
01
血清胃蛋白酶原(PG)
血清胃蛋白酶原(PG)是反映胃黏膜外分泌功能的良好指标,号称“血清学活检”。PG在人体中可有两种亚型PGI和PGII,PGI≤70μg/L且PGI/PGII的比值(PGR)≤3.0可作为胃癌高危人群标准。
02
胃泌素-17(G-17)
胃泌素-17(G-17)是反映胃窦粘膜萎缩,提示粘膜异常增殖的指标。G-17降低提示胃窦萎缩性胃炎,升高提示胃体萎缩性胃炎。
03
幽门螺旋杆菌(HP)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HP抗体的检测是针对尿素酶的IgG抗体,可反应一段时间内体内HP的感染情况。尿素呼气试验则是临床最常用的非侵入性试验,检测的准确性高、操作方便,对于HP阳性又不确定是否存在现症感染的患者,是理想的补充检测方法。
04
血清肿瘤标志物
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早期胃癌中的阳性率低于10%,因此常用的CEA、CA19-9、CA72-4、CA、CA等在早期胃癌的筛查中作用有限。
04
胃癌发生风险评估
专家共识推荐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共纳入5项指标[4]。
将各项得分相加,可得到胃癌筛查评分(0-23分),根据得分可将人群分为三档:
01
17-23分胃癌高危人群
强烈建议胃镜检查,且推荐每年进行
02
12-16分胃癌中危人群
推荐胃镜检查,建议每2年进行
03
0-11分胃癌低危人群
如无明显不适可定期随访,每3年行胃镜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否是胃癌高风险人群,一旦出现以下“报警症状”,医院就诊:长期胃口差、体重减轻、贫血、呕血或黑便。
05
调节生活方式,预防胃癌
即便是胃癌低危人群,也不能掉以轻心,“低危”并不是一颗定心丸,如果有胃癌风险因素存在,那它随时都是一颗“定时炸弹”。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有效调节:
01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合理饮食:饮食不宜过咸,少吃烟熏食物,不吃霉变食品,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戒烟,少喝烈性酒。
02
调理情志,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是预防胃癌发生的重要方面。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瘀、*火内陷等。情绪急躁,多会造成肝气不舒,肝胃不和,瘀*内蕴形成肿瘤。
03
积极检查和治疗癌前病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每年新发现的胃癌有近一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增加2~3倍,因此,要想控制甚至减少胃癌发病率,关键是需要在高危地区及高危人群中开展包括HP的筛查、钡餐造影或内镜学检查的胃癌筛查。胃癌的高危人群,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及恶性贫血、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和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这些疾病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归到癌前病变的范畴,因此积极检查和治疗癌前病变对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意义很大。
联系方式
-
或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