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相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警惕女子吃寿司感染沙门氏菌致多器官衰竭
TUhjnbcbe - 2023/12/22 9:01:00

深圳一名36岁女子因腹痛、腹泻和发烧,因为担心被隔离到发烧门诊,坚持了三医院。

病人因为严重的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系统衰竭而入院。

后来,医生在她体内发现了大量的沙门氏菌感染。

通过询问家属,发现原来病人喜欢吃寿司等生冷食品,发病前吃了很多寿司。

01生冷食物其实很危险

很多家长会想,这么冷的冰箱里怎么会有细菌?事实上,冰箱并不是那么”安全”。

进食寿司等生冷食物容易造成沙门氏菌感染吗

在冰箱里,食物可以携带多种细菌。

除了肉类、蛋类、奶类及家禽等高蛋白食物含有沙门氏菌外,蔬菜及水果的志贺菌,奶类的李斯特菌等,都可能引致腹泻。

冰箱贮存温度通常为0-4℃,这个温度只能抑制细菌的生长,而不能杀死它们。

举例来说,沙门氏菌可在冰柜中存活三至四个月,而李斯特菌可在摄氏零度至十度的温度下繁殖

当食物从雪柜中取出时,这种细菌可大量繁殖,在室温下可于两小时内致病。

最好的消*方法就是在高温下消*。从冰箱中取出的食物在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少吃剩菜、泡菜、冷盘、色拉等不便加热的食物,生冷食品饮料要少吃,远离沙门氏菌。

生食还有哪些危害?

除了沙门氏菌感染,经常生吃食物,还有许多安全隐患。

如果经常食用生牛肉、羊肉、猪肉等,还要特别注意绦虫寄生虫、布鲁氏菌感染等风险。

如果喜欢吃生的海鲜,例如三文鱼、生蚝、扇贝、甜虾、寿司虾和海胆,很可能会受到副溶血弧菌感染,轻则恶心呕吐、腹泻胃痉挛,重则脱水休克。

02你了解沙门氏菌吗

高烧不是大问题,尽快发烧才是最重要的!避免高烧引起的一系列头部疾病!

但经检查,该女子不仅发高烧,还伴有沙门氏菌感染,特有的休克症状,器官衰竭的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

沙门氏菌是什么

在年霍乱流行期间,霍乱沙门氏菌等人从猪身上分离出霍乱沙门氏菌,因此得名沙门氏菌。

这种菌株,覆盖范围很广,有些只对动物,但也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

据统计,在世界各种细菌性食物中*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往往排在首位。

沙门氏菌是如何传播的

在现代世界,传播沙门氏菌的方式越来越多,有三种常见的方式!

1、环境污染:食品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经常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沙门氏菌可以在粪便、土壤、食物和水中存活5个月至2年。

2、鸡蛋污染:中国鸡蛋和蛋制品中沙门氏菌的检出率为3.9%-43.7%。

3、肉污染:在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0%-25%、9.9%、10.3%和1.1%-39.5%

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能会出现哪些症状

1、肠炎(即食物中*)

是最常见的沙门氏菌感染疾病潜伏期,一般需时8至24小时。

起病突然,常伴有恶寒、发热,但发热一般不甚剧烈,绞痛、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其次为腹泻。

偶尔,霍乱样暴发性胃肠炎也可发生,严重脱水,肌肉痉挛,如不及时抢救,可短期急性肾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而死亡。

2、败血症型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中,沙门氏菌感染引起败血症的机会小于10%。此类拥有属性为长期发烧,体温可超过摄氏40度,表现为不规则发烧,并伴有反复发冷、出汗、头痛、恶心、食欲减退等肠胃炎症状。

3、局部溃疡性感染

好发于缝合处、骨折处、有肿瘤处等部位。

4、伤寒型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可引起类似的伤寒临床表现,其中猪霍乱更为常见。症状比伤寒轻,长期发热,伴肠粘膜症状,皮疹少见,腹泻多。病程只有1-3周,复发的可能性比伤寒高。

03怎么远离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食用菌,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感染,必须立即治疗。

沙门氏菌怎么治疗

沙门氏菌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原体的治疗。

1、针对病原治疗

对于治疗严重肠胃炎或老年人、婴幼儿,应添加适当的抗菌药物。肠粘膜败血症型、伤寒型、局部化脓性感染型、抗菌药物应全身使用。康复带菌者不需要抗生素治疗。

2、对症治疗

胃肠炎患者应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为重点,辅以必要的对症治疗。对于老年人来说应积极处理,空腹腹痛,腹泻往往可以明显改善。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

1、饭前洗手后勤,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2、分开用具处理生和熟的食物,避免把生和熟的食物放在同一地方和同一楼层的雪柜内。把熟食放在上面,生食放在下面,防止交叉污染。

3、切勿进食生的食物,特别是肉类、蛋类及奶类,必须彻底煮熟

4、进食前以自来水清洗生的水果和蔬菜。

5、在正常市场购买检疫合格的家禽、家畜和蛋制品,以减少食品受沙门氏菌污染的可能性。

6、已煮熟的食物最好保持在摄氏10度以下,进食前必须在摄氏80度以上的高温下加热超过15分钟。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帮助。当然,也希望大家多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警惕女子吃寿司感染沙门氏菌致多器官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