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相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案分享寒热错杂,中医6个月治愈慢性萎缩 [复制链接]

1#
刘某,女,52岁。主诉:脘腹痞闷不舒、按之柔软、时有隐痛,吞酸、食少,呃逆,便溏,胃脘部遇寒或饮冷则便溏加重,舌体胖,偏暗,苔白黏腻,脉弦微滑。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疣状胃炎(胃镜)。中医诊断:胃痞,寒热错杂。用药:人参、*连、*芩、甘草各10g,半夏、吴茱萸、陈皮、柴胡、枳实、焦三仙、瓦楞子各15g,干姜5g,白芍、薏苡仁各20g。上方服7剂后胃脘痞闷,吞酸感减去大半,但仍有晨起便溏,继服前方7剂后,诸症均减轻。患者继续服用延参健胃胶囊6个月,复查胃镜有明显好转,临床诸症消失。随访1年,患者之胃痞病未再复发。医案出处:栗德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胃炎迁延不愈演变而来,病程较长。临床所见之来诊患者多有3~5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慢性胃炎史。其病在中焦,湿浊阻滞或食滞日久,蕴生内热,属实。脾胃受伤,脾的阳气不足,属虚,属寒。脾寒胃热,脾寒则清阳不升,胃热则浊阴不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和,清浊混淆而心下痞满。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70%以上的患者来诊时都处于这一时期。辛开苦降法是治疗胃痞病的重要法则,这一法则深刻地揭示了病理状态下胃痞病的阴阳不调,寒热错杂,升降逆乱,虚实兼见的复杂病机。“辛”可开发行散宣浊,“苦”能降泄通利祛湿;辛热与苦寒相配则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二者相反相成。使之相制不偏,性用无过,即可祛邪治病,又可扶正调中,体现着严谨的施治法度,因此用该方治疗胃痞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这一法则指导下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用药,既全面针对复杂病机的各个方面,又充分顺应脾胃之生理特性。在临床具体辨证时,应根据寒热的轻重灵活化裁。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任何肠胃疾病疑问,可免费咨询郭老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