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雅教授
难治性H.pylori感染的处理医院的周丽雅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难治性H.pylori感染的处理”的主题演讲。首先,周教授提出了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refractory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RHPI)的概念:Hp根除失败至少2次以上,且根除后复发时间在1年以内。接着周教授介绍了影响Hp根除方案疗效的因素包括抗生素、酸抑制、患者因素、Hp细菌因素、炎症等,Hp耐药、PPI剂量不足、患者依从性差,以及口腔Hp定植、吸烟等因素与Hp根除失败息息相关。接着周教授提出再次根除治疗的间隔时间对于成功治愈至关重要,至少6个月的间隔是影响结果的关键时间。随后,周教授介绍了Hp感染治疗方案选择原则,目前推荐铋剂四联(PPI+铋剂+2种抗生素)作为主要的经验治疗根除Hp方案;补救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参考以前用过的方案,原则上不重复原方案,且左氧氟沙星的方案不推荐用于初次治疗,可作为补救治疗的备选方案。接着,周教授通过各项近期研究,向我们介绍了各方案根除Hp的根除率及耐药率,并提出随着环境和耐药率的变化,铋剂四联方案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面对全球耐药情况增加的情况,周教授指出根据病人情况,难治性Hp感染患者应行药敏试验,基于ADST选择抗生素有助于提高Hp根除率。最后,周教授介绍,有研究表明:双联方案(PPIqid+阿莫西林qid)用于Hp感染二线、三线治疗根除率可,且不良反应更少。▲王蔚虹教授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评估与选择医院的王蔚虹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评估与选择”的主题演讲。王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目前Hp感染的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方法: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测、内镜观察诊断、培养、分子生物学方法;非侵入性方法: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试验、血清学试验。接着,王教授对Hp感染诊断方法分别进行了评价。快速尿素酶试验具有胃镜检查同时、第一时间快速检测,方便治疗、费用低等优势,但也有试剂优劣不等、敏感性不佳、影响因素多、活检的损伤等不足;组织学检测方法特异性高,免疫组化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但需要有经验的病理医生,且有病理需求;HP培养和鉴定的检测方式具有无假阳性、可获得临床Hp菌株、能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抗原制备、Hp分型及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研究的优点,同时也具有技术要求高、假阴性率高、培养时间长(3-5天)、有创检查取材、需结合生化检查确定菌株的缺点。对于非侵入性方法,王教授指出,Hp血清抗体无法诊断现症感染,适合于Hp感染除外诊断、回顾性病因分析。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具有“无痛无创、安全,简便快速,无交叉污染,灵敏性、特异性高,适用人群广,克服Hp在胃内灶状分布状况”的优势,但其准确性也受药物影响、尿素的剂量、柠檬酸试餐、胃排空过快或术后残胃、进食的影响、气体收集的时间和方法、细菌负荷过低以及定期质控,仪器校正的影响。最后,王教授提出Hp感染诊断中应注意:各种检测方法都各有优缺点,联合检查能提高诊断准确性;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性胃炎患者快速尿素酶阳性则不需作其它检查;而尿素酶阴性者应加做其它检查;停药时间不够时阳性可以认为阳性;进食后的呼气检查。▲张振玉教授
根除Hp方案变医院的张振玉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根除Hp方案变迁”的专题演讲。张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Hp治疗现状为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其中PPI在根除Hp中的作用包括:一、抑制胃酸分泌,提高pH,降低抗生素MIC二、降低胃液容量,提高胃内药物浓度三、使Hp进入繁殖状态有利于抗生素作用;铋剂能够提高Hp根除率。张教授介绍了根除Hp方案的变迁:单药疗法,二联疗法,三联疗法,含铋剂四联疗法,序贯疗法,伴同疗法,镶嵌疗法,改良二联疗法以及其他疗法。接着,张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各种根除方法,单药疗法:单一抗生素对Hp的根除率为0—20%,单一秘剂对Hp根除率亦不足20%,单一PPI在体内对Hp感染治疗无效。而二联疗法根除率未达到预期效果,逐渐被PPI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取代,但是三联疗法的缺点是患者依从性较差。年我国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将含秘剂四联疗法作为首次根除Hp的首选方案,推荐疗程为10d或14d。改良二联疗法为PPI(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或伏诺拉生+阿莫西林,近期研究表明:改良二联疗法Hp根除率与秘剂四联疗法相当,不良反应更少,但改良二联疗法缺乏对患者长期安全性的随访研究且不适合青霉素过敏患者。随后,张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最新的根除Hp的方法及药物,包括Pylera胶囊、头孢呋辛、聚普瑞锌、含铝碳酸镁四联方案、荆花胃康胶丸等。最后,张教授提出了对根除Hp方案的展望:PPI/P-CAB+1种新型抗菌素;单一新型制剂;疫苗;理想的Hp根除方案要求价廉、简单、不良反应少,根除率高。▲刘文忠教授
Hp感染和根除对胃肠微生态的影响来自上海交通大医院的刘文忠教授为我们带来了“Hp感染和根除对胃肠微生态的影响”的主题演讲。刘教授首先对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概况进行了介绍,接着对Hp感染和根除对胃和肠微生态的影响进行了讲解。幽门螺杆菌是胃微生物群主角,它的存在强烈影响胃微生物群组成。除幽门螺杆菌外,目前无法确定健康或疾病状态时胃总微生物群特征。Hp感染后,存在胃微生态失调,胃部其他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降低;根除Hp可使胃微生态失调恢复。从浅表性胃炎到萎缩肠化到异性增生,最后到胃癌的疾病发展过程中,Hp逐渐减少,其他细菌逐渐增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起始动作用,引起胃内胃内微环境改变,有利于其他细菌生长,其他细菌在胃癌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随后,刘教授介绍,Hp感染者和Hp阴性者的肠道微生态存在差异,主要于胃酸屏障改变、免疫机制、长期服用PPI有关。根除Hp可纠正Hp感染所致肠菌群失调,根除治疗应用的抗生素对肠道菌群产生短期负面影响,不增加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陆红教授
高耐药时代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策略来自上海交通大医院的陆红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高耐药时代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策略”的主题演讲。陆教授首先指出现在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Hp对抗生素耐药的原因包括:原发性耐药:一、其它病因使用抗生素:克拉霉素∶咽喉,呼吸道,喹诺酮∶呼吸道等,甲硝唑∶齿科,妇科;二、交叉耐药:大环内酯类,喹诺酮;三、环境/动物饲料/食物链∶四环素,痢特灵;以及继发性耐药:幽门螺杆菌治疗失败。接着,陆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抗感染治疗的两种基本策略,包括基于药敏试验结果的个体化治疗以及经验治疗(弃用耐药性高的抗生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Hp耐药率、药物可获得性、经济条件等存在差异,所以Hp根除方案应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来选择。基于药敏试验结果的个体化治疗的优点包括:一、理论上,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根除率;二、避免使用无效的药物或不必要的药物,减少患者副反应;三、一线治疗中可能有优势;四、分子基因型检测(美便)。其不足主要是:一、药敏试验需患者行胃镜检查,培养耗时,可能培养不成功、提高医疗费用等;二、体内与体外结果不吻合;三、不适于Test-and-treat策略;四、口可检测的抗生素较少,继发性耐药多;五、后续治疗方案和药物(包括敏感菌和耐药菌)的疗效不确定。最后,陆教授提出:经验性治疗是目前临床中最主要的抗感染治疗方式,经验性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当地抗生素耐药率、可靠临床试验结果、病人抗生素使用史、药物可获得性、潜在不良反应、经济条件来选择;而最近出现的新方案有待国内外同行验证。▲谢勇教授
Hp的复发与对策来自南昌大学一附院的谢勇教授为我们带来了“Hp的复发与对策”的主题演讲。首先,谢教授向我们介绍了Hp感染的传播。Hp感染者是目前唯一明确的感染源,其传播途径包括口-口传播、粪-口传播、胃-口传播。谢教授指出Hp感染的家庭内传播不可忽略。接着,谢教授分析了我国Hp感染复发及其影响因素。Hp感染复发是指成功根除Hp(完成根除治疗方案4周后Hp检查阴性),后续检测Hp再次阳性;其中有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再燃是指原感染的Hp菌株的再现,是根除失败所致,多发生在使用治疗效果差的方案时;再感染是指感染了新的Hp菌株,是患者再次暴露于感染源所致,因此更易发生在Hp高感染和卫生环境差的地区。谢教授指出再感染的四个独立危险因素为:居住地、民族、教育水平和胃癌家族史;再燃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治疗方案的抗菌药物组合以及根除治疗的疗程;影响复发的重要独立因素为:侵入性诊断或治疗、收入水平、外出就餐卫生标准。最后,谢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减少Hp感染的复发,包括:根除所有Hp感染者∶减少传染源;规范Hp的根除治疗∶减少治疗后再燃;重视Hp感染家庭管理∶预防Hp感染的传播;改变用餐和卫生习惯∶预防Hp感染的传播;提高公众对Hp感染危害的认识。▲杜奕奇教授
Hp认知度调查与对策来自医院的杜奕奇教授为我们带来了“Hp认知度调查与对策”的主题演讲。首先杜教授介绍了Hp感染再世界普遍存在,中国更为严重,全球感染率为48.5%,中国Hp感染率高于全球,达55.8%,《中国Hp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强调了公众认知对于胃癌防治的重要性。近期杜教授研究团队进行了中国公众Hp认知度和对Hp筛查态度的调查,此研究旨在对中国医师和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知识,态度和实线进行全国性调查,展示现况。研究发现:我国公众对Hp的知晓率较低,Hp筛查率低,在胃癌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省份更不理想;对Hp感染认知更多的民众更支持Hp全民筛查,宣传Hp感染知识能提高公众Hp筛查积极性;对Hp全民筛查普遍持积极态度,有助于Hp筛查及根治工作的开展,进一步降低中国的胃癌疾病负担;18-29岁人群从Hp筛查和根除治疗中获益最多,然而对Hp感染的认知最少、对Hp全面筛查最消极、接受过Hp筛查的比例最低;消化科医生对Hp筛查支持率较低,可能与医疗资源不足有关,提示卫生部门应加强Hp筛查相关的资源投入。▲张发明教授
洗涤菌群移植实战关键来自南京医院的张发明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洗涤菌群移植实战关键”的主题演讲。张教授从“解决认识问题∶知识结构是基础2.解决技术问题∶方法决定成败3.移植为了什么∶医学向善”三个方面进行了演讲。首先,张教授指出洗涤菌群移植(WMT)不是万精油,它是菌群失调相关性疾病治疗的关键手段。WMT洗涤的关键贡献在于低免疫或粘膜屏障受损的患者,WMT升阶治疗解决激素依赖,降低激素剂量和药物*性反应。接着,张教授提出洗涤菌群移植南京共识正在制定,共识中指出:医疗技术的法律属性证据从筛选供体开始;洗涤菌群制备质控需依赖合格的实验室设施;WMT不只是有菌液就行,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