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多归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嘈杂、吐酸范畴。本病多由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所致,且与情志密切相关,我认为认为慢性胃炎病因复杂,可分多种证型,但是临床上以肝胃不和型较为多见,这与现在人的生活压力大,情志不舒有关,在治疗上从肝论治,以疏肝和胃为大法,效果显著。
刘惠武主任师从于已故国家级名老中医章真如老先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工作20多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也曾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导师临床一则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经验简述如下。
胡某,女,52岁,胃脘痞胀,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平素体虚,寡言少语,偶有口干,无恶心呕吐、厌油,纳食一般,大便稍干,小便尚调,夜寐尚可。
观其舌红,苔薄黄,脉弦。
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窦炎10余年,患者为中年女性,平素忧思郁结,思则伤脾,中焦气机不利,久病伤及胃阴,阴虚化火,故见舌红、大便干,津不上呈则口干。
诊断为:胃脘痛,证属肝胃不和,治以舒肝和胃。
处方:柴胡,自芍,陈皮,茯苓,白术,枳壳,法夏,浙贝,沙参,麦冬,厚朴,煅海螵蛸,煅瓦楞子,莱菔子,建曲,甘草。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日1剂。
嘱患者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多与他人交流。
一周后复诊时后痞胀减轻,反酸、烧心症状明显缓解,服药数十剂后胃脘痞胀症状消除。
为什么有效?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疏肝解郁,升举清阳,枳壳,苦、辛、酸,性温,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反酸烧心严重者加煅瓦楞子;偏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玉竹;夜寐欠安者加夜交藤、茯神、龙骨。
《本草纲目》云:“枳实、枳壳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痰满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重除”;厚朴,味辛、性温,具有行气化湿、温中止痛、降逆平喘的功效,与枳壳同用以降浊阴;
上三味药配伍,有升有降,使得中焦气机枢纽能够正常运行。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除,而糟粕下输;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陈皮、浙贝母、法半夏配伍化痰消痞;久病必伤胃阴,沙参用以滋养胃阴同时又可防止方中诸药温燥太过;
这便是这整个医案的全过程,正所谓诸药合用,方显药到病除,希望能给您有所帮助,我是中医刘磊主任,